数据结构与算法(Python版)之算法分析
·
21min
·
Paxon Qiao
二、算法分析
201 什么是算法分析
对比程序,还是算法?
- 如何对比两个程序?
- 看起来不同,但解决同一个问题的程序,哪个“更好”?
- 程序和算法的区别
- 算法是对问题解决的分布描述
- 程序则是采用某种编程语言实现的算法,同一个算法通过不同的程序员采用不同的编程语言,能产生很多程序
累计求和问题
- 我们来看一段程序,完成从 1 到 n 的累加,输出总和
- 设置累计变量 = 0
- 从 1 到 n 循环,逐次累加到累计变量
- 返回累计变量
def sum0fN(n):
theSum = 0
for i in range(1, n + 1):
theSum = theSum + i
return theSum
print(sum0fN(10))
- 再看第二段程序,是否感觉怪怪的?
- 但实际上本程序功能与前面那段相同
- 这段程序失败之处在于:变了命名词不达意,以及包含了无用的垃圾代码
def foo(tom):
fred = 0
for bill in range(1, tom + 1):
barney = bill
fred = fred + barney
return fred
print(foo(10))
算法分析的概念
- 比较程序的“好坏”,有很多因素
- 代码风格、可读性等等
- 我们主要感兴趣的是算法本身特性
- 算法分析主要就是从计算资源消耗的角度来评判和比较算法
- 更高效利用计算资源,或者更少占用计算资源的算法,就是好算法
- 从这个角度,前述两段程序实际上是基本相同的,它们都采用了一样的算法来解决累计求和问题
说到代码风格和可读性
- 为什么Python的强制缩进是好的?
- 语句块功能和视觉效果统一
- 苹果公司的一个低级Bug
- 由于c语言源代码书写缩进对齐的疏忽
- 造成SSL连接验证被跳过
- 2014.2.22修正iOS7.0.6
- 代码不像看起来那样运行
计算资源指标
- 那么何为计算资源?
- 一种是算法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的存储空间或内存
- 但存储空间受到问题自身数据规模的变化影响
- 要区分哪些存储空间是问题本身描述所需,哪些是算法占用,不容易
- 另一种是算法的执行时间
- 我们可以对程序进行实际运行测试,获得真实的运行时间
运行时间检测
- Python中有一个time模块,可以获取计算机系统当前时间
- 在算法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别记录系统时间,即可得到运行时间
import time
time.time()
- 累计求和程序的运行时间检测
- 用time 检测总运行时间
- 返回累计和,以及运行时间(秒)
import time
def sum0fN2(n):
start = time.time()
theSum = 0
for i in range(1, n + 1):
theSum = theSum + i
end = time.time()
return theSum, end = start
for i in range(5):
print("Sum is %d required %10.7f seconds" % sum0fN2(10000))
- 在交互窗口连续运行5次看看
- 1 到 10000累加
- 每次运行约需 0.0007秒
- 如果累加到100000?
- 看起来运行时间增加到 10000的10倍
- 进一步累加到 1000000?
- 运行时间又是 100000的10倍了
第二种无迭代的累计算法
- 利用求和公式的无迭代算法
def sum0fN3(n):
start = time.time()
theSum = (n * (n + 1)) / 2
end = time.time()
return theSum, end - start
- 利用同样的方法检测运行时间
- 10000;100000;1000000;10000000;100000000
- 0.000010 接近于0
- 需要关注的两点
- 这种算法的运行时间比前种都短很多
- 运行时间与累计对象n的大小没有关系(前种算法是倍数增长关系)
- 新算法运行时间几乎与需要累计的数目无关
运行时间检测的分析
- 观察一下第一种迭代算法
- 包含了一个循环,可能会执行更多语句
- 这个循环运行次数跟累加值n有关系,n增加,循环次数也增加
def sum0fN(n):
theSum = 0
for i in range(1, n + 1):
theSum = theSum + i
return theSum
print(sum0fN(10))
- 但关系运行时间的实际检测,有点问题
- 关于编程语言和运行环境
- 同一个算法,采用不同的编程语言编写,放在不同的机器上运行,得到的运行时间会不一样,有时候会大不一样:
- 比如把非迭代算法放在老旧机器上跑,甚至可能慢过新机器上的迭代算法
- 我们需要更好的方法来衡量算法运行时间
- 这个指标与具体的机器、程序、运行时段都无关
202 大O表示法
算法时间度量指标
- 一个算法所实施的操作数量或步骤数可作为独立于具体程序/机器的度量指标
- 哪种操作跟算法的具体实现无关?
- 需要一种通用的基本操作来作为运行步骤的计量单位
- 赋值语句是一个合适的选择
- 一条赋值语句同时包含了(表达式)计算和(变量)存储两个基本资源
- 仔细观察程序设计语言特性,除了与计算资源无关的定义语句外,主要就是三种控制流语句和赋值语句,而控制流仅仅起了组织语句的作用,并不实施处理。
赋值语句执行次数
- 分析 Sum0fN的赋值语句执行次数
- 对于“问题规模”n
- 赋值语句数量 T(n) = 1 + n
- 那么,什么是问题规模?
def sum0fN(n):
theSum = 0 # 1
for i in range(1, n + 1): # n
theSum = theSum + i # 1
return theSum
问题规模影响算法执行时间
- 问题规模:影响算法执行时间的主要因素
- 在前n个整数累计求和的算法中,需要累计的整数个数合适作为问题规模的指标
- 前 100000个整数求和对比前1000个整数求和,算是同一问题的更大规模
- 算法分析的目标是要找出问题规模会怎么影响一个算法的执行时间
数量级函数 Order of Magnitude
- 基本操作数量函数 T(n) 的精确值并不是特别重要,重要的是 T(n) 中起决定性因素的主导部分
- 用动态的眼光看,就是当问题规模增大的时候,T(n) 中的一些部分会盖过其它部分的贡献
- 数量级函数描述了 T(n) 中随着n增加而增加速度最快的主导部分
- 称作“大O”表示法,记作o(f(n)),其中 f(n) 表示 T(n) 中的主导部分
确定运行时间数量级大O的方法
-
例1:T(n) = 1 + n
- 当n增大时,常数1在最终结果中显得越来越无足轻重
- 所以可以去掉1,保留n 作为主要部分,运行时间数量级就是O(n)
- O(n)
-
例2:T(n)=5n²+27n+1005
- 当n很小时,常数1005其决定性作用
- 但当n越来越大,n²项就越来越重要,其它两项对结果的影响则越来越小
- 同样,n²项中的系数5,对于n²的增长速度来说也影响不大
- 所以可以在数量级中去掉27n+1005,以及系数5的部分,确定为O(n²)
- O(n²)
影响算法运行时间的其它因素
- 有时决定运行时间的不仅是问题规模
- 某些具体数据也会影响算法运行时间
- 分为最好、最差和平均情况,平均状况体现了算法的主流性能
- 对算法的分析要看主流,而不被某几种特定的运行状况所迷惑
常见的大O数量级函数
- 通常当n较小时,难以确定其数量级
- 当n增长到较大时,容易看出其主要变化量级
f(n) | 名称 |
---|---|
1 | 常数 |
log(n) | 对数 |
n | 线性 |
n*log(n) | 对数线性 |
n² | 平方 |
n³ | 立方 |
2^n | 指数 |
从代码分析确定执行时间数量级函数
- 代码赋值语句可以分为4个部分
- T(n) = 3+3n²+2n+1 = 3n²+2n+4
a = 5
b = 6
c = 10
for i in range(n):
for j in range(n):
x = i * i
y = j * j
z = i * j
for k in range(n):
w = a * k +45
v = b * b
d = 33
- 仅保留最高阶项n²,去掉所有系数
- 数量级为 O(n²)
其它算法复杂度表示法
- 大O表示法
- 表示了所有上限中最小的那个上限
- 大Ω表示法
- 表示了所有下限中最大的那个下限
- f(n) = Ω(g(n)) 当且仅当 g(n) = o(f(n))
- 大θ表示法
- 如果上下限相同,那么就可以用大θ表示
- f(n) = θ(g(n))
- 当且仅当 f(n) = O(g(n)) 且 f(n) = Ω(g(n))
203 “变位词”判断问题(上)
“变位词”判断问题
- 问题描述
- 所谓“变位词”是指两个词之间存在组成字母的重新排列关系
- 如:heart和earth,Python和typhon
- 为了简单起见,假设参与判断的两个词仅由小写字母构成,而且长度相等
- 解题目标:写一个bool函数,以两个词作为参数,返回这两个词是否变位词
- 可以很好展示同一问题的不同数量级算法
解法1:逐字检查
- 解法思路
- 将词1中的字符逐个到词2中检查是否存在
- 存在就“打勾”标记(防止重复检查)
- 如果每个字符都能找到,则两个词是变位词
- 只要有1个字符找不到,就不是变位词
- 程序技巧
- 实现“打勾”标记:将词2对应字符设为None
- 由于字符串是不可变类型,需要先复制到列表中
解法1:逐字检查-程序代码
def anagramSolution1(s1, s2):
alist = list(s2)
pos1 = 0
stillOK = True
while pos1 < len(s1) and stillOK:
pos2 = 0
found = False
while pos2 < len(alist) and not found:
if s1[pos1] == alist[pos2]:
found = True
else:
pos2 = pos2 + 1
if found:
alist[pos2] = None
else:
stillOK = False
pos1 = pos1 + 1
return stillOk
print(anagramSolution1('abcd', 'dcba'))
解法1:逐字检查-算法分析
- 问题规模:词中包含的字符个数n
- 主要部分在与两重循环
- 外层循环遍历 s1 每个字符,将内层循环执行n次
- 而内层循环在s2中查找字符,每个字符的对比次数,分别是1、2…n中的一个,而且各不相同
- 所以总执行次数是 1 + 2 + 3 + ……+ n
- 可知其数量级为 O(n²)
解法2:排序比较
- 解题思路
- 将两个字符串都安装字母顺序排好序
- 再逐个字符对比是否相同,如果相同则是变为词
- 有任何不同就不是变位词
解法2:排序比较-程序代码
def anagramSolution2(s1, s2):
alist1 = list(s1)
alist2 = list(s2)
alist1.sort()
alist2.sort()
pos = 0
matches = True
while pos < len(s1) and matches:
if alist1[pos] == alist2[pos]:
pos = pos + 1
else:
matches = False
return matches
print(anagramSolution2('abcde', 'edcba'))
解法2: 排序比较-算法分析
- 粗看上去,本算法只有一个循环,最多执行n次,数量级是 O(n)
- 但循环前面的两个sort并不是无代价的
- 如果查询下后面的章节,会发现排序算法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,其运行时间数量级差不多是 O(n²) 或者 O(n log n),大过循环的O(n)
- 所以本算法时间主导的步骤是排序步骤
- 本算法的运行时间数量级就等于排序过程的数量级O(n log n)
204 “变位词”判断问题(下)
解法3:暴力法
- 暴力法解题思路为:穷尽所有可能组合
- 将s1 中出现的字符进行全排列,再查看 s2 是否出现在全排列列表中
- 这里最大困难时产生s1所有字符的全排列
- 根据组合数学的结论,如果n个字符进行全排列,其所有可能的字符串个数为n!
- 我们已知 n! 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 2^n
- 例如,对于 20 个字符长的词来说,将产生 20! = 2,432,902,008,176,640,000 个候选词
- 如果每微秒处理1个候选词的话,需要近8万年时间来做完所有的匹配。
- 结论:暴力法恐怕不能算是个好算法
解法4:计数比较
- 解题思路:对比两个词中每个字母出现的次数,如果26个字母出现的次数都相同的话,这两个字符串就一定是变位词
- 具体做法:为每个词设置一个 26 位的计数器,先检查每个词,在计数器中设定好每个字母出现的次数
- 计数完成后,进入比较阶段,看两个字符串的计数器是否相同,如果相同则输出是变位词的结论
解法4:计数比较-程序代码
def anagramSolution4(s1, s2):
c1 = [0] * 26
c2 = [0] * 26
for i in range(len(s1)):
pos = ord(s1[i]) - ord('a') # 分别都计数
c1[pos] = c1[pos] + 1
for i in range(len(s2)):
pos = ord(s2[i]) - ord('a')
c2[pos] = c2[pos] + 1
j = 0
stillOK = True
while j < 26 and stillOK: # 计数器比较
if c1[j] == c2[j]:
j = j + 1
else:
stillOK = False
return stillOK
print(anagramSolution4('apple', 'pleap'))
解法4:计数比较-算法分析
- 计数比较算法中有3个循环迭代,但不像解法1那样存在嵌套循环
- 前两个循环用于对字符串进行计数,操作次数等于字符长度n
- 第3个循环用于计数器比较,操作次数总是26次
- 所以总操作次数 T(n) = 2n + 26,其数量级为 O(n)
- 这是一个线性数量级的算法,是4个变位词判断算法中性能最优的
- 值得注意的是,本算法依赖于两个长度为26的计数器列表,来保存字符计数,这相比前3个算法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
- 如果考虑由大字符集构成的词(如中文具有上万不同字符),还会需要更多存储空间。
- 牺牲存储空间来换取运行时间,或者相反,这种在时间空间之间的取舍和权衡,在选择问题解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。
- “不可随处小便”,“小处不可随便”
思考:把解法4用字典作为计算器修改…
205 Python数据类型的性能(上)
Python数据类型的性能
- Python两种内置数据类型上各种操作的大O数量级
- 列表list 和字典 dict 这是两种重要的Python数据类型
对比list和dict的操作
都是容器类型、可变类型
类型 | list | dict |
---|---|---|
索引 | 自然数 i | 不可变类型值 Key |
添加 | append、extend、insert | b[k] = v |
删除 | pop、remove* | pop |
更新 | a[i] = v | b[k] = v |
正查 | a[i]、a[i:j] | b[k]、copy |
反查 | index(v)、count(v) | 无 |
其它 | reverse、sort | has_key、update |
List 列表数据类型
- list 类型各种操作(Interface)的实现方法有很多,如何选择具体哪种实现方法?
- 总的方案就是,让最常用的操作性能最好,牺牲不太常用的操作
- 80/20准则:80%的功能其使用率只有20%
list 列表数据类型常用操作性能
- 最常用的是:按索引取值和赋值(v = a[i],a[i] = v)
- 由于列表的随机访问特性,这两个操作执行时间与列表大小无关,均为O(1)
- 另一个是列表增长,可以选择append() 和 _add_() “+”
- lst.append(v),执行时间是O(1)
- lst = lst + [v],执行时间是O(n+k),其中k是被加的列表长度
- 选择哪个方法来操作列表,决定了程序的性能
4种生成前n个整数列表的方法
- 首先是循环连接列表(+)方式生成
- 然后是用append方法添加元素生成
- 接着用列表推导式来做
- 最后是Range函数调用转成列表
def test1():
l = []
for i in range(1000):
l = l + [i]
def test2():
l = []
for i in range(1000):
l.append(i)
def test3():
l = [i for i in range(1000)]
def test4():
l = list(range(1000))
使用 timeit 模块对函数计时
- 创建一个 Timer 对象,指定需要反复运行的语句和只需要运行一次的“安装语句”
- 然后调用这个对象的 timeit 方法,其中可以指定反复运行多少次
from timeit import Timer
t1 = Timer("test1()", "from __main__ import test1")
print("concat %f seconds\n" % t1.timeit(number= 1000))
t2 = Timer("test2()", "from __main__ import test2")
print("append %f seconds\n" % t2.timeit(number= 1000))
t3 = Timer("test3()", "from __main__ import test3")
print("comprehension %f seconds\n" % t3.timeit(number= 1000))
t4 = Timer("test4()", "from __main__ import test4")
print("list range %f seconds\n" % t4.timeit(number= 1000))
4种生成前n个整数列表的方法计时
- 我们看到,4种方法运行时间差别很大
- 列表连接(concat)最慢,List range 最快,速度相差近200倍。
- append 也要比 concat 快得多
- 另外,我们注意到列表推导式速度是 append 两倍的样子
concat 1.889487 seconds
append 0.091561 seconds
comprehension 0.038418 seconds
list range 0.009710 seconds
List 基本操作的大O数量级
Operation | Big-O Efficiency |
---|---|
Index [] | O(1) |
index assignment | O(1) |
append | O(1) |
pop() | O(1) |
pop(i) | O(n) |
insert(i, item) | O(n) |
del operator | O(n) |
iteration | O(n) |
contains(in) | O(n) |
get slice [x:y] | O(k) |
del slice | O(n) |
set slice | O(n+k) |
reverse | O(n) |
concatenate | O(k) |
sort | O(n log n) |
multiply | O(nk) |
206 Python数据类型的性能(下)
list.pop 的计时试验
-
我们注意到pop这个操作
- pop() 从列表末尾移除元素,O(1)
- pop(i) 从列表中部移除元素,O(n)
-
原因在于Python所选择的实现方法
- 从中部移除元素的话,要把移除元素后面的元素
- 全部向前挪位复制一遍,这个看起来有点笨拙
- 但这种实现方法能够保证列表按索引取值和赋值的操作很快,达到O(1)
- 这也算是一种对常用和不常用操作的折衷方案
-
为了验证表中的大O数量级